3. 中國古代人改姓的四大原因
中國古代姓氏其實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,從一開始的上古八大姓 (是指妊、姜、姬、嬴、妘、姚、媯、姒姓),下圖是古代八大姓的淵源:點擊這裡
同一個姓表示同一個母系的血緣關係,一直發展到現在《百家姓》的504個姓氏,其間更消失了數千個;雖然其中的離合演變極為複雜,但歸根結底,古代人改姓不外下列四大原因:
3.1 封地立姓
在儒家思想形成之前,改姓是頗為普遍的,其中以春秋戰國時期為最,而最為常見的便是以封地為姓。譬如說上古八大姓氏之一,現在被稱為萬姓之祖的姬姓,(史書記載軒轅黄帝姓姬 ----史記:黄帝住姬水之濱,以姬為姓),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地立姓的結果。秦滅周 (六國)之後,更有大量姬姓的封國、封邑的王族改以封地為姓氏,如魯、胡、吳、魏、蔡等等。
據統計,在《百家姓》504個姓氏之中,大約82%是由姬姓演變而來的,最常見的周、吳、鄭、王、魯、曹、魏、韓、陳、田、劉等皆出於姬姓,而由這82%的姓氏再演變下去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。雖然現在姬姓也還存在,但人數只有大約54萬人,在百家姓中排第297位。由此看來,稱黄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也不為過 (黃帝,遠古時期中國神話人物,為《史記》中的五帝之首)。點擊這裡
3.2 避諱改姓
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,避諱原本是不能直接說出或者寫出需要避諱的名字,比方温華茂一旦做了皇帝,社會上所有含華茂两個字的一概要改。如果閣下大名叫華春,可能要改成花春,俗話 “阿茂整餅” 也只能說 “阿乜整餅” 了!所以為了避免冒犯皇上而遭抄家,唯有把自己名字中含有大帝尊貴的字改掉,因此就出現了避諱改姓的現象。
查避諱主要有四種,避諱帝王、聖賢、長官、長輩,而因避諱改姓的主要是避諱帝王、聖賢。比如說席姓、賀姓,就是為了避諱項羽的名字籍和漢安帝的慶而來。就連嫦娥的名字也是避諱而來,她原本叫桓娥,在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常娥,亦作嫦娥 。又比如說邱姓,原本為丘,因為要避諱孔丘,所以在清朝的時候規定要加上個耳朵旁。
除了避諱之外,也有一部分因為避禍改姓,比如說司馬遷被下牢獄後,同族司馬氏都紛紛改姓避禍,有的改姓馮、有的改姓同。又比如說安姓,一些人因不想和安祿山同姓,所以改李姓。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,這裏也不多加舉例。
3.3. 皇帝賜姓
相信很多人對賜姓還是比較瞭解的,古代皇帝的姓就是國姓,臣子或百姓因為建立了大功,皇帝便賜予國姓以表示褒寵。
這類賜姓最為知名的要數明朝的鄭成功。鄭成功收復台灣,功勳卓著,他因此被南明的隆武皇帝賜姓「朱」,不過由於當時風捲殘雲,朱姓王朝不保,鄭氏子孫就依然姓鄭,不過現在很多福建台灣人仍稱鄭成功是「國姓爺」也是鄭成功曾經獲皇帝賜姓的原因。
還有一種賜姓是皇帝為了鞏固邊界而給少數民族賜姓的,比如拓跋氏,唐朝皇帝便賜予李姓。當然有的犯了大罪也被賜姓,比如說武則天做了皇帝後將皇后王氏的族人改姓蟒 (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,殺死了自己入宮時的死敵王皇后。當上皇帝即改王姓為蟒姓),對丈夫的李姓反叛家人改姓虺 (虺,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) (越王李貞舉兵造反,李姓一族被改為虺姓) 等等。
3.4 漢化改姓
中國歷史上曾經多次被外族入侵,同時中國在發達時期也有不少外國人來中國定居,這些人在漢化的過程中也改了姓氏。. 比如在宋朝時期的契丹國姓耶律氏、金國完顏氏,在漢化過程中相繼改為蘇、顏、符、汪、王、院、完、顧、苑等漢族姓氏。還有滿清愛新覺羅、葉赫那拉氏、鈕祜祿氏也有很多改成金、伊、洪、德、舒等等。
古代時期,也有不少外國人遷入中國,這些人的姓氏也都全都漢化了。比如五代時成都的李洵 (五代十國時前蜀詞人、藥學家、文學家),原是波斯人,其姓名也是漢化了的。